開學之前到家樂福的超市裡買了7元的黃豆
想紀錄一下黃豆發芽的過程
而這回想種黃豆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前陣子在電視節目”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 中看到” 彩虹豆漿”
Youtube裡可以看到彩虹豆漿裡三位設計師對豆漿的夢想實驗….
網址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t8Wz7r3aWM
之前我們也曾在家裡自製豆漿,將黃豆泡水後用果汁機攪碎後過濾去渣,再將黃豆汁煮沸,也有人不去渣直接煮後連渣一起喝
不過這回黃豆泡水不是要做豆漿, 而是要種黃豆!
習慣上在種植之前我喜歡先剖開種子觀察並拍攝內部的種子構造
於是從買回來的豆子裡挑了種皮已經略為開裂的黃豆, 想直接剝開種皮
不過每回都會像這樣….胚根連同種皮一起脫落!!!
主要的原因是在胚根外部的種皮有一個凹槽剛好套住胚根的先端
所以剝開種皮時會一起被拔除…..看那黃豆的表情, 真慘!
後來想想, 這豆子若是好好照顧或許還有生存發芽的機會…
不過當時沒有嘗試看看, 可惜已經丟棄了
由於無法拆解乾燥的種子得到完整的構造,於是泡水至種皮變軟之後再慢慢小心剝開
黃豆泡水之後形狀會由原本的短橢圓形變為長橢圓形
另一個角度觀察比對泡水前與泡水後
在未完全伸展之前, 拆開可見子葉內部皺縮的模樣
完全伸展的模樣如上, 並與乾燥種子做一比較
做張解說圖圖中標示:
A. 種皮 B.發芽孔 C.種臍 D.種阜 E. hilar groove (臍溝) 或 faboid split F. 胚根 G.子葉
這回的種子圖解中多了一個臍溝(hilar groove),如圖中的”E”
是種臍中央的一條裂縫,因為很多豆科植物的種子裡會出現這個構造,所以又叫做 faboid split
把圖放大, 可以更清楚看到臍溝(E)
後來發下以前就有看過它—臍溝(肥豬豆)
只是當時不知它是臍溝(hilar groove)
據說這臍溝具有防止濕氣進入, 但可使水分散失的功能
具有調節種子內部含水率的功能.
上回肥豬豆的臍溝照片貼在—肥豬豆裡美麗的Tracheid bar
日誌網址:
https://blackwalnut.npust.edu.tw/?p=296&blogId=2
將臍溝切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左圖開啟,右圖關閉
含水率上升時, 一旁的組織會膨脹,而讓這個裂縫關起來..阻止水分進入
乾燥到某一個程度時會因隙縫旁的組織收縮而打開…造型,尺寸都已經計算好了!
台大的郭華仁老師於FB 上幫我們解釋了臍溝調節水分的功能
內容如下:
外面濕氣大時因組織膨脹而關起來,水氣不能進入種子內部
當外面乾燥,細胞失水組織縮收,因此又打開,種子內部的水氣就跑出去
這樣的種子不會因外面潮濕而吸水,越放越乾燥,因此通常壽命長
另外我也查到一篇文獻, 裡頭有詳細的說明
田菁种皮的结构及其与透性的关系
https://www.jipb.net/pubsoft/content/2/3455/34-3-6.pdf
泡水過後的黃豆可以順利剝除種皮得到裡頭完整的胚
胚包括: A 子葉, B胚芽, C胚軸與D 胚根
打開來之後胚芽胚軸胚根彎曲如折刀
下回改看黃豆發芽與小苗的解剖圖解
種子構造相關說明:
種皮(Seed-coat)
種子外層的保護構造,包覆胚乳和胚,由胚珠的珠被發育而成
種臍(Hilum)
種子成熟脫離果實後種柄於種子留下的痕跡
臍溝(hilar groove)
臍溝為種臍中央的裂縫,具有調節種子內部含水率的功能
種脊(raphe)
由種柄之一部分與種皮合生而成的脊狀隆起
種阜(strophiole)
位在發芽孔的對面,中央隔著種臍。這個構造在豆部三科中都會出現, 尤其以蝶型花科最為明顯。
細胞直徑較小外,長度也較長而且略微彎曲排列不甚整齊,是一個結構較弱的組織,因此很容易地變為可滲透性而使水滲入種子內。
發芽孔(珠孔microply)
於花的階段是在珠被先端之小開口,稱為珠孔 (micropyle),於種子階段則稱為發芽孔, 將來種子發芽時,胚根即由發芽孔伸出。
註:胚珠由珠心 (nucellus)、合點 (chalaza)、珠被 (integuments)、珠柄 (funicule) 所組成
胚(Embryo)
包括胚芽,子葉,胚軸,胚根等四個部份。由受精卵發育而成
胚芽(plumule)
種子植物胚的部分之一,包括胚芽生長點和葉原體。
胚芽鞘coleoptile
單子葉植物胚芽外的錐形套狀物(尤其是禾本科的植物),是一個鞘狀結構,有保護胚芽的作用
胚根(Radicle)
種子植物胚的組成部分之一,包括根冠和胚根生長點,通常為種子萌發時最先伸出種皮的部分,將來發育為植物主根
註: 根冠 root cap
在根的尖端有一圓錐形的組織稱為根冠, 肉眼通常無法辨識,在根尖往下生長時具有保護內部頂端分生組織之功能
胚根鞘coleorhlza
單子葉植物胚根外的錐形套狀構造,當種子發芽時胚根伸長突出胚根鞘, 具保護胚根的功能
胚軸(下胚軸—Hypocotyl、上胚軸Epicotyl)
是種子植物胚的組成部分之一,為子葉著生點與胚根胚芽之間的軸體。種子萌發後,由子葉到第1片真葉之間的部分,稱為上胚軸,子葉與根之間的部分,稱為下胚軸
子葉(Cytoledon)
位於下胚軸之上部(或上胚軸之下部),子葉會依植物種類不同可能出現以下狀況:
(1)於種子內若含大量胚乳者其子葉可能尚未發育
(2)也可能吸收胚乳養分發育成種子內的主要部分,而成為將來種子萌發所需之養分來源
胚乳(Endosperm)
種子內供應胚營養的組織, 依植物種類不同,有些種子內含大量胚乳,子葉尚未發育或些微發育,也可能胚乳養分已被吸收發育成子葉,只殘留些許胚乳或已消耗殆盡
糊粉層(aleurone layer)
禾本科植物種子的胚乳外層含有糊粉粒的細胞層,內含有澱粉酶的酵素,於種子發芽時能將胚乳中的大分子養份(澱粉)分解成小分子(葡萄糖),然後運送至子葉形成蔗糖,再運送至胚、幼苗,供應其生長所需。,如水稻、小麥的種子均具糊粉層
黑層(black layer)
玉米的成熟過程中原先內部的胚乳為液狀,隨成熟度增加硬成固態胚乳,當所有胚乳硬化,糖轉化為澱粉, 養分堆積停止後玉米即已成熟, 最後於尾端的細胞死去而變黑—形成 “黑層“,此時不管是任何物質都無法進入,包括水分與乾重物質,由黑層將外界隔絕,玉米逐漸喪失水分而乾燥
相關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