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閱讀APG分類系統時有一個分類類別為"真雙子葉(eudicots)"
閱讀的相關資料裡提及真雙子葉有一個主要的特徵
—花粉粒的孔溝3 或3以上
仔細看圖中的花粉粒, 其實好像也有溝, 數目為3 或 4
不知該如何解釋,才能與APG的分類系統互相符合?
在APG 系統裡這被排除在真雙子葉植物之外的番荔枝科的花粉粒是否溝孔應該會 <3!!
備註:
A.真雙子葉植物(eudicots)是APG系統裡的一個分支
B.真雙子葉植物之花粉粒具有3或3以上的溝孔
C.其他被子植物如單子葉植物及較原始的雙子葉植物(如木蘭目)之花粉粒的溝孔數則<3,可能為無孔或單孔或雙孔
校友訓銘前幾天提供了一些相關的解釋內容如下:
番荔枝科(木蘭目)的花粉大部分是屬於單溝花粉(monosulcate pollen)
但是也有雙溝(disulcate)、環帶狀溝(zonosulcate)或無萌發孔(inaperturate)
圖片中看起來像三溝的其實是花粉的三合體(triad,或翻成三分體、三聚體或三體),有一部分則是四合體(tetrad)
***很希望有機會能看看單溝花粉(monosulcate pollen),雙溝(disulcate)、環帶狀溝(zonosulcate)或無萌發孔(inaperturate)的花粉粒
另外訓銘還提供了相關文獻的連結
1.番荔枝屬四合體花粉的形成: 原外壁的形成與接合機制
Tsou, C.H. & Y.L. Fu. 2002. Tetrad pollen formation in Annona (Annonaceae): proexine formation and binding mechanism. Amer. J. Bot. 89(5): 734-747.
https://www.amjbot.org/content/89/5/734.full.pdf
2.番荔枝科花粉演化與系統分類, 特別論及具雙溝花粉的澳洲特有屬
Waha, M. & W. Morawetz. 1998. Pollen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in Annonacea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disulcate Australian endemic genera. Pl. Syst. Evol. 161: 1-12.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BF00936007#
若有興趣, 也可以點閱看看 (第二篇要付費才看得到!)
如果想看得更詳細些, 可能需要更精細的顯微儀器!!
照片部分目前只能到此
在下面的連結裡可以看到 Annona muricata, A. spraguei 之花粉粒圖
還有把四合體拆開為單一的花粉粒
https://stri.si.edu/sites/roubik/images/32.gif— NO. 363-364
這種花粉粒的合體稱為compound pollen grain, 有人翻譯為複花粉粒
另一篇文章裡也有花粉粒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Revealing the Secrets of African Annonaceae
文章連結 : https://edepot.wur.nl/16321
在被子植物中約有56個科的植物有這種花粉粒
在授粉時這種複花粉粒可能具有某些優點,如:
1.此種花粉粒的組合或許可以降低花粉粒孔溝與柱頭接觸時方向性的重要性
2.一次可以傳送數個花粉粒,–對子房內具有多數胚珠的雌蕊來說,授粉時可以同時接收多數花粉粒,或許可以增加授粉成功的機率
3.另外也有可能與雌蕊的柱頭形狀與特性有關
這是這回觀察花粉粒的樣本(山刺番荔枝花謝之後模樣)
–中央雌蕊旁還有一些尚未落地的雄蕊
花粉粒的顯微照片取自這些乾枯雄蕊花藥旁的花粉粒
順便貼上山刺番荔枝花之拆解縮圖:
A.花淡黃橘色,具長花梗, 花萼3, 花瓣6, 兩輪,厚肉質
B.雄蕊下位多數,花藥二室縱裂,花絲肥短, 藥隔聳出截狀或鈍三角形
C.雌蕊屬離生心皮, 花柱與柱頭均分離
相關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