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狠心地把一顆Cathy送的口紅椰子幼苗給剖了
因為想看看發芽時期種子內部的變化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主要的目的….
想看看單子葉植物種子裡的那個 “單一的子葉”
(除了玉米之外的單子葉植物)
先依我的想法將對剖的口紅椰子的切面劃分為幾個區塊
圖中
A 初步認為會是子葉的位置
B 是原先embryo 的位置,在此產生胚芽與胚根
不知此處可否稱為子葉節(cotyledonary node)
C 胚芽 D 胚根 E 胚芽鞘 F 胚根鞘 G 胚乳
I 種皮 J 內果皮
H 對我來說也是個謎!
這是口紅椰子對剖內外側(已去除中外果皮)
回過頭去看蘭嶼肉豆蔻的種子—像不像! ↑
像極了! 看起來好像只是胚長的不一樣而已
上回看蘭嶼肉豆蔻時第一次看到類似的構造
在FAO 的網站裡提到說
蘭嶼肉豆蔻種子內H的相對位置是外胚乳(perisperm)
網址:
http://www.fao.org/docrep/x5047E/x5047E01.gif
不過郭華仁老師提及有些種子的內種皮可能也會如此
但當時沒有提供確切的答案
回到口紅椰子
種子內可不可能還包含了在上回介紹的文獻中提到的
haustorium—-(A1)
phaneromer—(A2)
A1+A2= hyperphyll
文獻標題:
Seedling Diversity and the Homologies of Seedling Organs in the Order
Poales (Monocotyledons)
種子外則長出了胚根與胚芽,外側分別被胚芽鞘與胚根鞘所包圍
以上推論不知是否正確? 希望大家能提供協助
這是原本胚芽與胚根的外觀模樣
對剖後的兩半
找出以前楊勝任老師送的口紅椰子的果實(乾掉了)
對剖後想看看原先位發芽前胚的模樣(小小的一塊在頂端位置)
還有檳榔裡的構造也很類似喔!↑
別忘了協助待解問題喔!
整理如下:
1. 外胚乳是否真的存在
2. 子葉位置是否正確
3. 子葉分為兩部分phaneromer及haustorium
加起來=hyperphyll正確嗎?
4. 一大堆專有名詞的中文翻譯!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