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產季聊一下芒果

前幾天三哥打電話來說他們家的芒果熟了, 找個時間過去領芒果!

   

這是三哥種在院子裡的芒果樹, 一整排!!

我問: 這一整排樹可結多少顆果? 

      

三哥說:今年套袋的時候, 買了800個袋子, 還加上去年沒用完的套袋,大約估計有一千多顆!

          

每年這時候都有吃不完的芒果可享用!

   

產量過剩時三哥還會像這樣打包放進冰庫, 分送親朋好友!

   

想吃時可以把結凍的”芒果切塊” 打成芒果冰沙, 超級美味!

  

特寫一下!

芒果是我喜歡的水果之一

經常吃著吃著都會想, 為何它叫做芒果? 芒果樹明明是木本, 並非草本, 為何用草字頭的”芒”

     

在台灣樹木誌裡其實是用另一個字取代”芒”, 稱之為”檬果”

就植物科學的角度來看感覺”檬果”這個名字比較符合 (上圖截拍自台灣樹木誌)

我想…可能是”檬” 這個字筆畫太多, 所以後來大家還是用”芒”這個字

至於為何會用”芒” 還沒有認真去查!

  

有時胡思亂想: 會不會這”芒” 在果實裡?

跟果實裏頭的纖維有關? (胡思亂想的喔! 別信以為真….)

      

不過芒果中真的有”芒” !!

是內果皮上長出來的纖維, 輻射狀埋在中果皮裡

或許可以幫芒果找台階下……

    

在莊溪老師的認識植物網站裡, 列出許多芒果的別名, 如下: 

檬果、檨仔(台灣),杧果(中國高等植物圖鑑),馬蒙(雲南傣語),抹猛果,(雲南志),莽果(“圖考”),望果、蜜望(粵志交廣錄、本草綱目拾遺),蜜望子、莽果(肇慶志)

認識植物網站-芒果樹之相關資料網頁, 網址如下: (點選即可進入)

http://kplant.biodiv.tw/%E8%8A%92%E6%9E%9C%E6%A8%B9/%E8%8A%92%E6%9E%9C.htm

  

前陣子一位網友董靜濤在之前寫的芒果日誌回覆裡提供了一些他針對”芒果”這個果實名字的來源說明

回覆分享的內容分段貼在下面的表格中—(資料提供者:董靜濤)

一、「芒果」、「檬果」、「莽果」、「蠻果」語出同源,甚至英文的mango與葡、法、
希、俄、日与韩文的芒果分别是manga, mangue, μάνγκο, манго, マンゴー , 망고發音都相近,同源出自印度(也是芒果發源地區)南方當地的稱呼。這又與印度南方是最早被航海商船接觸並傳播世界有重要關聯。
二、「芒果」用法應是明末清初傳教士創用的。首先要理解西方傳教士比較明確進到中國是在明朝,而芒果可能在唐朝玄裝天竺(印度北邊)之後就有機會以極珍稀水果方式從中國南方(如馬來西亞芒果祖先起源地)等傳進中國,故被稱”蠻果”,如蘇東坡有詩句「蠻果粲蕉荔」。這用法到明末清初傳教士Michael Boym記錄中國植物(1656年出版的Flora Sinesis)時還是這麼用的。但是後來且時間更長的傳教士一定也會認識到「蠻」這字與「夷」、「狄」字除帶有方向意義外,也有歧視性(野蠻、未開化」。於是就有找字替換的機會,若以外國人接觸中文的經過來體會,當時水果的果字很常見的也極可能是帶草字頭的「菓」,傳教士可能在選用常見與「蠻」近(同)音的字,組成都是草字頭的「芒菓」也就理所當然。這推論證據就是清朝時期西方傳教士所創辦編寫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1833年、道光癸己年十二月)。
三、台灣閩南語與客家語對芒果稱呼來源(語源與芒果明顯不同):不少人覺得中文字「芒果」用草字頭「芒」與其果樹特質不符,於是近音的「檬果」也不少人使用。在中國大陸政府甚至在利用發布使用「現代漢語通用字表」文件時(1988年),規定創用「杧」來專指芒果。但不論如何,發音還是同源,但是熟悉閩南語的一定會發現發音太不相關了。有人推測是有其他傳播語源造成,甚至舉出越南語的發音相似。但據我的資料閱讀與對植物的認識,我認為是類似於「番木瓜」現在幾乎都被叫做「木瓜」一樣。因為台灣很難見到真正中國語彙中的薔薇科「木瓜」。於是「番木瓜」扶正成為「木瓜」,幾乎大家都不知道原來「木瓜」還是該與「番木瓜」區別。既然說「芒果」的閩南語稱呼(發音近「酸啊」,後面記為「檨/羨(仔)」)與「番木瓜」相同,證據要有一個台灣看得到的原叫「檨/羨(仔)」的植物,二要有芒果曾在台灣被叫做「番檨/羨(仔)」的記錄。前者就是現在Flora of Taiwan記為山羨的Buchanania arborescens,原是台灣南部居民做為薪材的熟識樹種,與芒果同科且相似,但西方人帶進台灣時,見過芒果樹與花的西方人就讓台灣居民知道樹形等訊息,甚至在台灣居民協助下發現台灣居民叫「檨/羨(仔)」的Buchanania arborescens與芒果樹形、花序相似,於是就把芒果叫做「番檨/羨(仔)」,這種記錄可以在「續修台灣府誌」中用「番蒜」、「番檨」為文字證據;另外,客家語中還保留對芒果用「番」的稱呼,他們叫法就像「番蒜」。

 

詳細的內容發表在大陸的Lofter引經據典說芒果(六篇), 網頁內容做成幻燈片如上(共48張,每張5秒)

引經據典說芒果(六篇)網址如下:

https://jingtauw.lofter.com/post/200929e2_1c82946fb
https://jingtauw.lofter.com/post/200929e2_1c843b614
https://jingtauw.lofter.com/post/200929e2_1c85a7dd1
https://jingtauw.lofter.com/post/200929e2_1c88a3856
https://jingtauw.lofter.com/post/200929e2_1c89fec2d
https://jingtauw.lofter.com/post/200929e2_1c8cbbc38

越南對芒果的稱呼應該是移民過去的華人帶去的叫法,越南語中是有不少閩南與客家語詞彙。

芒果另有一個語源與前兩者都不一樣的叫法「蓭沒羅果」,語源應該是印度北部(上列網址的文章中有說明)。

     

昨天翻開台灣樹木誌才發現山檨子就在檬果之前( 上圖翻拍自台灣樹木誌 民國83年修訂版 P589)

兩者同屬漆樹科,不同屬

  

之前拍過芒果花

花瓣5, 花柱線狀, 雄蕊1-5, 僅一完全,著生於肉質花盤上(看起來會分泌花蜜) , 也可以稱之為蜜盤(nectary disc)

山檨子, 還沒遇過!!

   

兩者差異: 感謝柏豪送花!!

花柱線狀, 雄蕊1-5, 僅一完全—————–檬果屬(Mangifera)

花柱短, 雄蕊10,均完全————————-山檨子屬(Buchanania)

 

  

檬果-芒果屬木本植物所以最後貼一下它的木材

木材用途如下:

1.從樹皮可抽出 淡黃色染料, 在印度當地他們會用來染布

2.芒果樹的木材於南亞地區會將木材用來製造家具或箱板用材

3.木材中的樹膠(Gum)可用來當做阿拉伯膠的替代品

  

相關資訊:

中文名:檬果(或稱芒果)

英文名: Mango

學    名: Mangifera indica L. (漆樹科Anacardiaceae)

 

3
發表迴響

avatar
1 Comment threads
2 Thread replies
3 Followers
 
Most reacted comment
Hottest comment thread
2 Comment authors
董靜濤彭 淑貞 Recent comment authors
  訂閱  
評分
通知
董靜濤
訪客
董靜濤

感謝老師不嫌棄把我的個人心得放到您精心經營的網站,成為您文章的一部份,還精緻以幻燈片方式呈現,感謝您!
這裡提示兩件事:
一、中國大陸政府對網頁資訊管制時而嚴時而鬆,老師所列我放在Lofter的資料(雖然我認為我的資料與政治無關)鍊接,可能因為在比較嚴的言論管制時就會被封鎖而無法進入查看,不見得是各位的網路問題。所以若有興趣想要我的資料的也可以發我郵箱,或在老師的這網站裡留言。
二、中國大陸政府對文字使用與言論管制在一般生活中可能不會察覺,但就查資料時,可能影響就會產生。以中國大陸政府頒布使用「杧」這個字轉指「芒果」為例,除了官方發行的字典與文件會有「杧」指芒果的用法外,在很多早期的文獻,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被追溯修改「芒(果)」為「杧」字,這在已印成紙本的文件不重印是做不到,但是搜尋資料的程式或網站或電子檔文件就可以修改。也因此,很多連官方的電視節目都會錯以為「杧」是個古字,更別說不嚴謹的網頁資料。
總之,提醒大家查閱或引用大陸文獻時,要多花點心思,千萬不要照搬,不然有的錯誤就會太讓人啞口無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