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笛手與老鼠

利用春節假期的時間看了一本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集。

「好看嗎?」 『還不錯看』

是真的還不錯看,雖是翻譯的版本,但文字的運用、故事的編排、敘述的方式…都很流暢,不會讓人感覺生澀難嚥。但老實說,我也實在是看不懂他想表達些什麼東西。或許原本就不需要去揣摩探索作者的意念,也或許每一個讀者的感受都會不一樣,就如同美術畫作或藝術雕塑,每一個人都可能各自有不同的看法與解讀。不過文章寫作和藝術創作畢竟還是有些不同,自古以來文章寫作不是都會先給個題目,大家再在題旨下發揮嗎?我們從小到大的作文訓練不都是這樣子嗎?到現在的基測、學測的作文題也都還是這樣呀!很難想像若是把村上春樹的文章拿去給學的閱卷老師評,能得到幾分?會不會落個「文不對題」或「辭不達意」的考評。

在還在上班的那段時日裡,上班就忙於公務,下班也大多把時間花在自己興趣的事務上,即便偶會翻翻書,也都是與興趣相關的書籍,大概有好多年不曾看純文學的文章,連我自己都覺得已達「面目可憎」地步,若再不找些純文學的文章來洗心革面一下真的是不行了。會想看村上春樹純粹是慕名而起,就像大家在追捧明星,就只是慕名。但我還不是 “村粉” ,還不致盲目地吹捧,更多的反倒是想看看他到底是在紅些什麼東西。這大半年來雖也看了幾本村上春樹的書,也喜歡裡面的幾篇文章,但還真的是看不出他在文章中所想表達的意涵。

我們大多習慣相信權威,若是一個籍籍無名的作者,而我看不懂他的作品,我或許會認為問題出在作者的身上(你看!也難怪他籍籍無名!);若是像春上村樹一樣的大咖,我卻看不懂他的作品,我想問題一定是出在我身上,一定是我自己的慧根不夠,無法洞悉作者隱藏真正在文字背後的人生哲理。

今年剛結束的國文學測就有一題:「(鄭板橋)為秀才時,三至邗江,售書賣畫,無識者,落拓可憐。復舉於鄉,旋登甲榜,聲名大震。再至邗江,則爭索先生墨妙者,戶外履常滿……」大概就是這樣,我們大多數的人可能也都只是跟在吹笛手後面的老鼠吧。

發表迴響

avatar
  訂閱  
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