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在菰草裡的茭白筍

學弟坤程在樹谷園區的水生植物區種了一小區塊的茭白筍(其實應該稱之為菰草,也可稱之為茭白)

之前在寫玉米黑穗菌的時候查資料時得知在茭白筍裡的黑穗菌稱為菰黑穗菌(Ustilago  esculenta P. Henn.)

之後在查詢茭白筍之黑穗菌寄主名稱時才知這草稱為菰草(Zizania latifolia)) 屬禾本科的植物

古時稱之為”蔣”, 與我們吃的稻米同屬稻亞科( Oryzoideae)

以前以為”蔣”只用於姓氏,今天才知它也是植物的名稱!

 

雖然之前曾看過長了茭白筍的菰草植株, 不過還沒看過沒長茭白筍的植株?!

所以前幾天從坤程那兒挖了一小撮,這一小撮裏頭包含了長了茭白筍大肚子的菰草及沒有大肚子的菰草

    

擺在住家巷子裡的柏油路上用影子跟它拍個合照!

  

將取回那撮菰草分解後做的解剖圖,茭白筍有人幫它取了個英文名,直接英譯為 “Kah-Peh-Sung”

 拆解及觀察紀錄如下: 

這回除了想看沒有懷孕的菰草外,還想看看長在地底下的地下莖

很幸運的這回取的樣本剛好有包含了地下莖的部分(好像拖了一條長長的尾巴!)

   

把尺加進來以知大小,這尺是我自己畫的! 僅供參考

  

對剖後可見節間裡有許多的隔板

   

節上還可長芽,順利的話還可繼續長成小苗

  

將原本的一小撮菰草拆解成六株

    

選了三株, 猜靠圖片上方最細的那株沒有筍在裏頭,

三株一起橫躺著也拍一下, , 椅子上的尺長約28公分,所以大約植株約150公分左右

 

拆與未拆比較一下,有點難形容,反正就是會大肚子就是了!

不過若是觸摸質感,左邊沒有長筍的植株葉基部分會較堅硬(僅供參考)

      

外觀

  

內裡,又再見一回節間的隔板(地上莖的節間)

心想:水稻的莖裡不知道有沒有??下回找機會看看

  

去除上端的長長葉子, 只看肚子,想來猜猜看誰懷了孕?

右三株看樣子是都中獎了, 左四株猜是各半, 僅兩株有孕

 

四株拆開後答案揭曉,果真猜中! 只是打勾的這兩株有筍,只是筍還很小就是了

  

這回挖回來較大一點的筍如上圖,剝殼與未剝殼

基部幾節上可看到數個新發出的芽

  

近一點看

      

節上長的新芽

  

農民會在收成後將這些帶芽的地上莖切斷後再進行直播或育苗

許多時候這些新芽裡已經有菌絲入侵,準備下一回合與菰草的混戰

        

將來會在新芽處長出小苗,分蘗後可行無性繁殖

  抄了 小段種植技巧:

茭白母莖之挖掘與切片

  用鋤頭或小型挖土機挖起做有標記的優良母株根冠,置於田埂或休閒地上,曝曬20天左 右,打散附著於根冠之土壤,用刀將根冠上的短縮芽或地下莖切下,每段長約15公分,每塊切 片上應有1~3個短縮莖,然後進行直播或育苗工作。

文獻:  臺中區農業專訊 > 第二十六期> 茭白筍

網址: https://www.tdais.gov.tw/ws.php?id=1753

  

實際上種植的技術及時間因子掌握–雖然有上網查了一下,不過似懂非懂!

這或許需實際操作實習一回才能真正明白

  

前幾天買了一把茭白筍

    

剖開看筍, 這筍有人稱之為菌癭(Fungous gall), 在菜市場裡我們稱之為茭白筍

這菌癭是因為菰黑穗菌寄生所造成,菰黑穗菌入侵菰草後會分泌生長素,刺激菰草嫩莖裡的薄壁細胞生長及分裂使細胞不斷增殖,形成長圓錐狀膨大的菌癭,並同時會將葉片光合作用製造的養分也轉移集中貯藏菌癭內,形成我們吃的的茭白筍(先端經常會彎曲)

  

把這回切的菰草基部幾個樣本與市場上買到的茭白筍一起拍個照,做個比對  

市場上購得的茭白筍若是品質較佳者裏頭沒有黑點, 不過裏頭應該內藏許多菰黑穗菌的菌絲,只是看不見(據說菌絲是白色)

查詢資料時找到一篇文獻中有提到菌絲的顏色

Investigation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wo Ustilago esculenta strains – implications of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host phenotypes appearing in the fields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719756/

  

許多年前曾拍過內含黑點的茭白筍,裏頭菰黑穗菌菌絲已經在筍裡生成了黑色的冬孢子(telispores)

也是因為有了菰黑穗菌,我們才能吃到茭白筍

  

當時曾在顯微鏡下看過菰黑穗菌的冬孢子

有文獻中提到:感染了的植株結筍不開花

參考文獻:

1.茭白筍之形成原因與發展歷史 (農試所植病組 黃晉興)  點選即可閱讀

裏頭提到:

a.花序屬大型的圓錐花序, 雌雄同株異花, 其實是在圓錐花序中雌花著生於上方的小分枝, 雄花則著生於下方的小分枝上, 中間的部位則可能混生

b.長年下來人們大多只留下的結筍的植株,再加上人為選汰,使得目前栽植的菰草即使開了花也易產生不捻性,所以無法結果

 

2.茭白之演化、利用與育種方向    點選即可進入  

農政與農情 > 89年9月(第99期)

1895 年真菌學者 Hennings 研究茭白黑穗菌(Ustilago esculenta P. Henn.),認為真菌會影響茭白花序之發育;Zillig(1932)更認為其筍為營養過多之花序;至Roger(1951)始提出定論,述及筍為真菌感染後腫大之莖節,結筍株不能開花,開花株不能結筍。

植株受茭白黑穗菌感染後,莖部產生多量植物荷爾蒙(IAA),使得莖部膨大形成似菌癭狀之筍
此結筍植株不會抽出花梗,而未被黑穗菌感染之植株則不結筍,但可抽花梗並開花
不過因減數分裂中期不均等分裂,花朵不稔性達99%以上,所以幾乎不產生種子,無法以有性生殖法來繁殖。

   

3.茭白筍   點選即可進入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林天枝、洪澨堂、莊杉行

有些茭白筍之植株生長特別強健,使黑穗菌的菌絲體無法入侵
使得地上莖下方不再膨大形成茭白筍,此種植株在園藝領域中稱之為 「雄株」或「公株」
公株在高溫少 日照的情況下(6~7月)氮肥過量使用容易發生,形成會抽穗開花的植株=雄株(公株)
在生長初期雄株與帶菌植株(母株)無法區別,須於生育後期抽穗開花才能區別
受感染者之「母」茭白筍植株不開花結果, 所以茭白筍種植則採用母莖扦插行無性繁殖
而雄株之後代仍然為雄株,毫無價值可言,會在留種時應加以剔除。

  

前幾天在FB分享觀察日誌時, 瘋植物學院~好攝社的網友 Jake Kung 分享了菰草開花的照片

 原版照片連結: 菰草開花 01   02  03  (點選 123 即可進入觀賞)

十分感謝孔先生的熱心分享喔! (心感溫馨~)

 

挑了郭先生送的兩張照片組合一下,圖中看到雌蕊柱頭露出來的是雌花

有關花序上的雌雄花可以參考一篇文獻裡的敘述,連結如下:

茭白外部形態及其花器構造之研究 (台灣園藝學會)

若有機會倒是很想拆一下花,改日若真遇上了, 再來補貼照片

      

再組一張圖

若是植株沒有感染,植株基部不膨大(模樣如下方打勾的那株),或許就有機會在植株頂端長出一穗花

 

2023.06.02 校友何季耕在后里發現農家在水稻田旁的大水溝裡種了一茭白筍!

有植株開了花!

    

雌雄花序( 照片分享者:何季耕)

同株同花序但在大花序中不同分枝,屬大型的圓錐花序

  

特寫合照001雌花  002雄花( 照片分享者:何季耕)

  

雄花拆解( 照片分享者:何季耕)

  

雌花拆解( 照片分享者:何季耕)

有點可惜季耕只帶手機! 就只能拍到這樣

心裡有點想看看子房的樣子!! 只好等下回機會到來!

  

最後作張綜合圖( 照片分享者:何季耕)

    

不過後來….因為真的很想看看整個雌蕊的模樣,所以112.0612 特地回圖書館翻書(順道出家門走走)

    

台灣禾草 上下冊(2F中文書庫 375.27 0816 v.7-2)

  

翻書

  

另外仿了台灣常見植物圖鑑第七卷裡菰草的雌蕊繪圖,我也畫了一個!

具禾本科雌蕊之典型特徵: 花柱2, 柱頭羽毛狀

  

最後挑了些菰草與茭白筍的照片組合了一下,圖中標示說明如下:

A1-A3 地上莖節上的新芽  B節上的小苗  C 菰草植株  C1-C2 菰草地上莖及縱剖面  D市場販售的茭白筍

E 內含菰黑穗菌冬孢子的茭白筍  F地下莖及其對剖面

   

做完實驗, 把茭白筍烹調吃下肚! (茭白筍炒肉絲-涼拌茭白筍-隨意炒)

    

下回主角換成菰黑穗菌與茭白筍

  

相關資訊:

菰黑穗菌(Ustilago  esculenta P. Henn.)

菰草(Zizania latifolia)) 屬禾本科(Poaceae)稻亞科( Oryzoideae)

 

網站與相關文章:

1.茭白筍之形成原因與發展歷史

2.菰黑穗菌Ustilago esculenta Henn –  科博館

3.茭白與黑穗菌的相互關係 –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4.茭白筍主題館 – 農業知識入口網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5.茭白筍種植月曆-一步一腳印

6.茭白筍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林天枝、洪澨堂、莊杉行

7.茭白之演化、利用與育種方向

8.北部地區茭白栽培管理技術.pdf

 

發表迴響

avatar
  訂閱  
通知